从石器时代开始看人类的太阳能应用史

日期:2022-05-23  作者:益祥资本

引言


一说到新能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新能源汽车”,但实际上新能源的概念并非如此。


新能源的定义源自于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会议将新能源定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


因此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潮汐能、核聚变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而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图片来源:网络


而新能源中最被人们广泛认知,且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当属太阳能。在化石能源日趋减少的当下,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仍在不断发展。


01 石器时代


太阳能即是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就主要以太阳提供的热辐射能生存,而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图片来源:网络


6000年前,半坡考古遗址的住宅入口被刻意朝向正午的太阳,以便在冬季接收最大的太阳热量。在炎热的月份里,悬垂的茅草屋顶可以让房屋远离更多的阳光。将主要生活空间淹没在地下,以降低室内温度,这可能是人类对太阳能最早与最初的利用。


02 青铜器时代到城邦或封建政权建立


从青铜器时代到城邦或封建政权建立,人类对于太阳能的利用逐渐宽泛起来。人们用阳光晒干物件,或是将新鲜食物晒干脱水以便长期储存,甚至运用太阳制盐...除此之外,还将太阳能的运用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的规划当中。


从古代中国至今,人们一直奉行“坐北朝南”的建筑设计。中国处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以北,太阳多从东偏南升起,从西边落下。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住宅的门、窗朝南,可使更多斜射的太阳光线进入室内,从而提高室内温度;而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就少,还可避开下午最热时的直射阳光,从而能保持室内有一定的凉意。


而在遥远的西方,古希腊城邦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推崇“漂亮且实用”的建筑设计原则,而在考虑到建筑实用时,他就提到了让房屋朝南,以便阳光穿透有盖的门廊,照进人们的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屋里夏凉冬暖。


图片来源:网络


古希腊的城市与古代中国采用了相同的策略,以棋盘式布局,主要街道为东西走向,因此所有房屋,无论大小,都朝南。亚里士多德评论说,这种合理的规划可以方便地安排房屋,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的升落路线,确保人们全年都感到舒适。


03 中古时代


到了近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慢慢不再局限于阳光与晾晒这种基础层面。


图片来源:网络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编著的古代自然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即发火,此则腰鼓最细处也。”其中提到的“阳燧照物取火”应是我国较早关于凹面镜聚光与“太阳灶”雏形的记录了。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自然科学家达芬奇(1452-1519)也对太阳能集中器颇有兴趣。他观察到在佛罗伦萨,冶金工人使用凹面镜进行焊接,普通市民依靠它们来点燃燃料烹饪主食。于是他提议建造一面半径为4英里的镜子,可以“为染色厂或游泳池中的任何锅炉提供热量。”虽然这并未得以实现,但不妨碍其为后来太阳能的更好利用提供了设想。


04 近现代


1839年,时年仅19岁的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在他父亲的实验室中,缓慢地将两片铂金属电极插入到氯化银酸性溶液中。他不知道的是,光伏世界的大门,正随着这一场“错误”的实验慢慢大开。在测量在这些电极之间的电流时,他发现,光线中的电流略大于黑暗中的电流;他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光生伏特效应。他不曾料到的是,他在这场实验中观测到的小小的光电流,会在百年之后为人类的能源利用带来重大变革。


到1860年代后期,麦克斯韦等科学家们发现半导体材料硒的电导率受到光的影响。随后英国科学家威廉·格里尔斯·亚当斯和他的学生理查德·埃文斯·戴发现硒在光线下会产生电能,证明了固体金属可以直接将光转换为电能。


图片来源:网络


  ·1883年,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弗里茨在锗片上镀上一层硒金属电极,制作了第一块光伏电池。

  ·1907年,爱因斯坦提供了基于光子量子假设的光电效应理论解释。

  ·1912年至1916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罗伯特·安德鲁斯·米利肯通过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猜想,为光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1916年,波兰化学家扬·柴可拉斯基发现了提纯单晶硅的拉晶工艺,为光伏技术提供了材料基础。

  ·1940年,美国半导体专家拉塞尔·奥尔制造出了固态二极管的基本结构p-n结,进一步推动了光伏发电迈向工业领域的进程。

  ·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达里尔·恰宾,杰拉尔德·皮尔松和化学家卡尔文·绍瑟·福勒首次制成了实用单晶硅太阳电池,诞生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实用光伏发电技术。

  ·从此,太阳能电池与光伏发电技术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航天、交通、通信及电力供应等众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结语


从石器时代到中古时期,再到近现代,人类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从单纯的光热转换一步步发展到光电转换,并逐渐掌握光热光电两种太阳能利用模式。这是人类对于太阳能应用与理解不断加深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于自然科学不断探索,人类文明不断寻求前进的结果。


人类对新能源的追逐,并不仅仅因为化石能源的枯竭,常规能源的桎梏;更是因为人类文明本就是在不断寻求前进与突破的,正是基于如此才创造了我们多彩绚烂的文明与历史。益祥资本关注新能源赛道的投资,也是怀着这样的初心,我们希望以金融投资的力量,持续助力文明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世界变革,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部分内容参考新能源网;

2.部分内容源自沈括《梦溪笔谈》·阳燧照物篇;

3.部分内容参考“光生伏特效应”注释;

4.部分内容参考物理学家、研究员和作家约翰·佩林的著作《让它闪耀(LET IT SHINE)》;

5.部分内容参考中国能源网·全球光伏发展简史。

声明

本文章仅供一般性参考,并不构成针对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订立任何交易或采用任何对冲、交易或投资策略的邀约、推荐或建议。本文仅使用历史实际数据进行一般性论述,并未考虑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特定需求等,亦非转为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编制。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