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 为什么往往显得冷酷无情?

日期:2023-02-06  作者:益祥资本

作者 编辑 | Jason


有言道:小善善于行,大善善于心。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真善美,拒绝假恶丑,就连《三字经》,开始的一句话说的也是,“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在追求善的过程中,我们往往爱行小善。真正大善者,稀如璨星。


古人常说的:“大仁不仁,大善不惠。”意思就是,仁之大者,看起来是没有仁义之心的;善之大者,看起来是不善的。


为人处世,要秉持一颗善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好心变坏事,是我们常犯的一种错误。

什么叫“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后,一念仁慈,不经过深思熟虑,顺手为之,这就叫小善。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分不清善与恶,认为自己做的是善事,施恩望报,殊不知,这种好心往往变成坏事,最终铸成了恶。


《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的“子贡赎人”,稻盛和夫讲述的“老人与野鹅”,都是好心做善事,却并未带来好结果的故事。作为巨富,子贡在赎人的时候可能没在意赎金;好心的老人或许只是不忍野鹅挨饿。但因为他们这一未经多虑的善举,更多的人反而不愿赎人,更多的野鹅最后饿死在冬季。


同样,溺爱孩子的父母,放生巴西龟的百姓,想必他们的初衷并不是想孩子变自私,也不想破坏生态环境,但正是他们不当的善举,却将好事变成了坏事。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社会中生存,把巴西龟放生的百姓是否获得相应的功德我们无从获知,但放生巴西龟带来的生物入侵,确是显而易见的。

人有感性与理性,善念属于感性,但是行善一定要理性。凭着感性去行善,却完全不顾及这样的善良到底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善良就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善如大恶”。


所谓大善,往往看起来是不讲情面的。狮子会把自己的孩子推下谷底,只有能独自爬上来的小狮子,才会给予养育,通过这种方法锻炼它们的独立性。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虽看似是“严厉无情的”,实际上,对孩子的成长却有着巨大的帮助。

真正的善良,往往是有边界的、自带锋芒的、是理性的,是透彻思考何谓真正有利于对方的。

加缪在《鼠疫》中说:“世间的罪恶,似乎总是来自愚昧无知。善意如不明智,就可能跟邪恶造成同样的损害。”

胡适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规则和规矩能保证道德,但道德和善良却不一定带来规则和好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大善最无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会心存不忍,想要去帮一把,但是如果我们的善行只是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忍,而不是去真正的改善别人的处境,那就是“小善”,这样的善行,反而容易让对方陷入新的危险之中。

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匹配以智慧,人们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需明白自然天地法则,只有这样,我们的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违背自然而又能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 END -


声明

本文章仅供一般性参考,并不构成针对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订立任何交易或采用任何对冲、交易或投资策略的邀约、推荐或建议。本文仅使用历史实际数据进行一般性论述,并未考虑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特定需求等,亦非转为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编制。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