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占率近20%,AI助力医药产业升级

日期:2023-06-13  作者:益祥资本

作者 | Hill

编辑 Jason


AI可谓时下最热门、最具前景的技术领域之一,正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AI在医疗领域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且早已有较为成熟的AI临床应用。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 年, AI+医疗已占人工智能市场的18.9%,位列人工智能所有应用的首位。另据 IDC 统计数据,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 1270 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



人工智能开启了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新时代,AI赋能触达医药全产业链,提升医药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而其价值体现在扩容(新产品)、降本(减少费用)、增效(提高效率)这三个方面。



从AI为医药产业链赋能的价值角度,考虑商业化落地的场景、进程以及节奏上看,我们认为AI在医疗端的AI+医疗服务、制造端的AI+医疗器械、研发端的AI+医药研发这三个大方向大有可为。


AI+医疗服务:触达医疗各大终端,商业化走在前列。


通过整合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人工智能将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将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医疗水平,降低成本,还将为医疗机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其中部分场景处于商业化水平领先位置。



检验/病理诊断:
高精度高质量AI识别,重塑医疗体系。

▲病理学AI的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以下沉市场为代表的医院,检验、病理诊断、影像阅片诊断等专家匮乏,通过高精度高质量的AI识别,可在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保障诊断的正确率,可以极大帮助医生减轻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效率。



院内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转型提速,蓬勃发展。

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医院目前仍然处于智能化管理的初级阶段。随着医疗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医院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通过人工智能加速医疗机构管理变革的时刻悄然来临。



集中体现在电子病历、各科室数据互通、医院评级、药房自动化等方面。通过智能化的病历管理、患者信息管理和医疗资源调度,AI能够为医疗机构赋能,为患者缩短诊疗流程,提高效率



AI医疗助理:
AI赋能智能化医疗,互联网医疗再升级。

通过在线医疗平台,AI可以为患者提供远程诊断、病症咨询、药物推荐等服务,帮助医生减小常规、重负担的同时,可以提高医疗效率。


·生成式AI,使C端医疗可及性大大提升


在USMLE考试中GPT-4得分超过80分


利用生成式AI技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知识,生成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内容,使C端医疗可及性大大提升。

·AI赋能智能化医疗,互联网医疗再升级


在远程诊断方面,AI机器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的医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病人提供初级诊断咨询,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建议。


在用药指导方面,AI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确、个性化的药物推荐服务。通过对患者的病症、病历、药物过敏史等关键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能迅速确定最适宜患者的药物类型、剂量和用药方案,协助医生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此外,AI技术还能为患者量身定制用药计划和健康管理方案,特别是在指导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用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AI有望与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多业态融合,赋能完整的“医+药+险”闭环。在线问诊市场增长迅速,互联网医院发展深化;医药电商行业渗透率不断突破,B2C、O2O、B2B三大业务模式协同发展;医疗信息化需求推动行业增长;互联网商保技术赋能提升产业链价值。整体而言,各方面驱动力共同推动医疗产业创新和发展。


AI+医疗器械:拓展器械生命周期,优化人机交互,提升诊断精准度和病人预后效果。


AI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从形式上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单独以软件形式,一类是与设备等硬件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应用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AI+影像设备

▲视网膜影像


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各类诊断、治疗、监护、康复医学装备中,具体如AI人工智能技术在扫描、图像重建、分析等多方面全流程赋能影像诊断设备,如在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给医生提供检查导航等功能。


AI+辅助诊断

▲无创FFR测量利用了AI、流体力学等技术,辅助医生进行冠心病诊断。


通过分析处理CT/MRI/超声等大型诊断影像数据、组织病理图像数据、生理电信号、DNA测序数据等多种数据辅助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诊断决策的产品,具体应用包括AI肺结节辅助诊断、AI冠心病诊断、AI甲状腺超声辅助诊断、AI宫颈细胞辅助诊断等。


AI+辅助治疗

▲AI+放疗设备


目前主要应用在医疗手术机器人领域以及AI放疗领域。医疗手术机器人术前手术路径规划、术中辅助导航,康复机器人可实现便携式穿戴,重建脑-肢体闭环神经环路,有效解决了目前卒中康复策略患者被动参与、干预手段单一、治疗模式不精准的技术痛点。AI放疗主要是与放疗设备相结合,放疗前规范靶区的勾画,自动化分割图像,正式放疗过程中,对肿瘤及正常器官进行监控,根据器官位置的变化调整治疗位置,使照射野紧紧追随靶区。


AI+医药研发:多场景、多领域赋能,技术突破推动前进。


▲AI药物研发应用领域


2010-至今(AI+高速发展期):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及算力的持续突破,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踊跃出了 AlphaGo、GPT、AlphaFold 及 ChatGPT 等创新产品。其中 2021 年 AlphaFold 2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大赛 CASP14 中,对大部分蛋白质结构的预测与真实结构只差一个原子的宽度,达到了人类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等复杂仪器观察预测的水平,开启蛋白解析新纪元,为 AI 制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AI 制药助力传统药物研发降本增效

以化合物研究为例,传统的高通量筛选库通常含有约百万种化合物,其中每种化合物通常价格50 - 100美元。初始筛选过程可能花费数百万美元加上几个月的工作。随后的先导化合物优化可能需要数年才能确定临床前候选药物。相比之下,采用基于AI的药物发现系统,虚拟化合物几天内可以筛选数十亿个分子的文库,预测识别临床前候选物将缩短时间至几个月至一年。


▲AI制药同传统药物研发对比


根据Exscientia的数据,可平均节约药物合成AI制药商业模式:回归创新药企本质,管线推进显真价值时间40~60%,降低研发成本,并提高研发成功率12%~14%。例如国内的AI制药龙头公司,英矽智能在临床前发现阶段的靶点发现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只需要约18个月完成,总体投入不超过270万美金,而这个过程过去往往需要五年甚至更长,并需要投入数亿美金。


未来:3 种商业模式协同助推行业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及海外多数 AI 制药公司都会在 SaaS 服务商、AI+CRO 和 AI+Biotech 的商业模式中兼容两种或者三种。


AI制药三种商业模式


软件供应商

提供算法进行软件产品授权,医药专业性较低,产品溢价低可快速切入市场并创造营收,如OpenEye、Chemical Computing Group等计算机公司采取此模式;另外也有一些公司采取向软件整合延伸,提供“电脑内服务”如Atomwise等。


AI+CRO

提供新药研发服务,集中在临床前靶点发现、先导化合物发现,更加偏向CRO模式,临床前阶段进行向外授权,用一定新药研发风险换取较多上行空间收益,如Exscientia、Absci等。


AI+Biotech

自研新药研发并推进临床研究,偏向创新药企模式,专业性高,进入门槛高,可在临床一定阶段向外授权或自主商业化,创造更高价值,如薛定谔、英矽智能、Relay Therapeutics、BenevolentAI、Cyclica等。


据药智局及蛋壳研究院统计,2022 年国内制药公司中,31%的公司兼容其中两种商业模式,占比最高。其次为 AI+Biotech,约 25%。第三为 AI+CRO 约23%。仅选择软件 SaaS 服务商占比最低,约 8%。源于 AI 制药在算法、算力及数据方面需要较大的投入,且单一路径发展或有一定局限,我们预计未来多种商业模式协同发展有望逐步成为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AI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据动脉网数据 统计,2020年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已达到66.25亿元,结合AI辅助新药研发和AI助力肿瘤诊疗等市场赛道估算,预计2020-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9.4%,2025年将突破300亿元。


从AI为医药产业链赋能的价值角度,考虑商业化落地的场景、进程以及节奏上看,我们认为AI在医疗端的AI+医疗服务、制造端的AI+医疗器械、研发端的AI+医药研发这三个大方向大有可为:

·AI+医疗服务

建议关注商业化能力靠前的领域和公司。

·AI+医疗器械

建议关注存量设备铺设多,数据资源丰富且已在AI领域前瞻布局的设备类企业。

·AI+医药研发

建议关注具有强大资金支持,人才储备以及优质数据资源的CXO头部企业。

资料参考:华安证券


声明

本文章仅供一般性参考,并不构成针对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订立任何交易或采用任何对冲、交易或投资策略的邀约、推荐或建议。本文仅使用历史实际数据进行一般性论述,并未考虑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特定需求等,亦非转为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编制。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